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营销 > 正文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2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  第1张

1 简介

全媒体时代,人们接收图片的载体大大增加。 他们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甚至手机等信息时代的产品。 与此同时,图片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信息传播中,图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在人们接收的信息总量中占据很大比例。 新闻图片有被“淹没”的趋势。

那么,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摄影应如何调整自身观念,增强新闻画面的传播效果呢?

2、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如何传播新闻图文?

2.1 新媒体——手机报纸的出现

所谓手机报,是最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当日报纸的全部内容的信息传播业务。 。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推出,使该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份手机报纸。 2005年5月17日,由浙江报业集团、浙江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在线联合打造的中国大陆第一份省级手机报纸《浙江手机报》正式创刊。 随后,由广东移动、新华社广东分社以及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三大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的“手机报纸”正式出版。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阅读《新华社新闻》、《参考消息》等。 来自九大媒体的精彩内容。 [1]这些手机报纸的不断开通,预示着另一种媒体——手机报纸时代的到来。 目前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发行的手机报纸。 手机作为强大的新闻媒体,增强了时效性,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省去了报纸的印刷和发行。 与电视、电脑相比,它们不受地点限制,为用户节省金钱。 接触媒体的持续时间。 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 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结果,还可以时刻关注其发展进程,让用户身临其境。 消息。

3.手机媒体传播

3.1 移动新闻传播兴起

通信和移动电话技术的发展使手机报纸的制作成为可能。 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融合GSM网络和Internet网络通信的WAP业务,搭建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间的应用平台。 彩信、IVR、WAP等技术带来了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新的信息传输形式,为手机开辟了通讯之外的另一片多媒体天空。 与此同时,手机的逐渐普及和用户数量逐年激增,也为手机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

此外,人们对信息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刺激了手机报纸的出现。 “伴随民族国家兴起的传播体系的中心化和民族性,明显地体现在人们融入垂直体系中。传播结构重心发生的变化,相应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今天出现的各种主观性的明显表现是,消费者现在对他们希望购买的文化形式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控制权,这使得消费者能够绕过传统的文化生产形式并享受前所未有的符号材料。” [4]从生产者主权到消费者主权的逐步过渡,为手机报纸提供了生存空间。

同时,传统媒体寻求多元化经营、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是决定手机报纸出现的内在因素。 互联网的全球普及,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已经形成的竞争格局,让传统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结合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跨媒体多元化经营无疑成为传统媒体保持竞争力的首选。 手机报纸作为报纸、通信和互联网协同运作的产物,给传统报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2 手机通信的特点

3.2.1 人性化服务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  第2张

手机报纸可以按需提供不同类别的新闻信息。 受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登录相关网站订阅不同的手机报纸。 手机报纸根据需要,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为用户提供快速、精细的新闻信息。 同时,新闻图片报道的独立性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分类信息的按需提供,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预定的新闻信息,使传播更加人性化。

3.2.2 快速传播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等,用户必须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接收新闻信息。 几乎遍布全球的GPRS网络设施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 手机的便携性也使得人们随时浏览新闻信息成为可能。

3.2.3 及时的信息交互

如今,各媒体运营商都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 读者、听众可以根据自己观看的新闻向信息平台反馈自己的意见,但都需要一定的工具,大多数受众是被动的。 而移动新闻传播实现了受众与传播者的直接互动,有效反馈信息。

3.3 国外手机通信现状

手机问世以来,经过科学家和企业界的不断努力,其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 据统计,美国目前有1.6亿人拥有手机,手机人口占美国人口的55%。 与此同时,手机的功能也逐渐增多。 除了通话功能外,有些手机还可以收发短信、访问网站、下载音乐、传输图片等,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大媒体软件开发商也开始针对手机用户开发新产品。 例如,美国广播公司 (ABC) 已经向斯普林特公司 (Sprint Co.) 的手机用户播放新闻剪辑。 公共广播电台 (NPR) 正在向 AT&T 无线客户开放早间节目。 在线媒体公司雅虎! Inc 正在向手机用户提供一百个互联网频道。 商业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在线)和体育新闻网络(ESPN)计划明年开始向手机用户推出移动版新闻。 手机通讯的广泛应用不仅引起了广播电台的关注,也将一些著名的报刊引入了手机市场。 通信专家认为,手机的发展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数据公司 (IDC) 无线研究总监 Scott A. Ellison 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无线革命。” 纽约福特汉姆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系主任、教授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其一本关于手机的专着中认为,手机是继电视、电脑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媒体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当前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 [3]

4、如何增强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

4.1增强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只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一时刻的凝固。 与网络视频、电视新闻报道相比,新闻摄影除了即时性外,直观性、时效性、现场性都远远不如动态图像的效果。 因此,以静态、瞬间的图像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摄影独特而本质的特征。 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师善于捕捉新闻事实中内部矛盾最尖锐、最饱和的瞬间状态,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只有这样,新闻图片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达到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新闻图片的传播。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静态的或重复的图像。 只有当视觉面对陌生的物体时,才会“睁大眼睛”。 视觉冲击力是指直观形象不经观众想象而直接出现在观众眼前,并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的力量。 新闻摄影主要利用瞬间图像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 一张新闻照片凝聚的信息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就越具有创新性。 因此,视觉冲击力必然成为新闻图片更好传播的必然因素。

人类视觉是一种高度活跃的视觉形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是指纳入视野范围内的事物仍然可以“看不见”或“看不见”。 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 [4]它只看到吸引它的物体,即对它有强烈刺激和影响的物体。 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或感染力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但好新闻照片一定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感染力。 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师具有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视角。 拍摄新闻时,不仅要捕捉大量的新闻信息,还要抓住新闻要点,充分利用摄影技术从最佳角度表达新闻事件。 ,用事件的一个瞬间来充分表达新闻的内涵。

4.2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人性

一张缺乏内容情感的新闻照片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没有关怀、远离生活的眼睛无法捕捉情感瞬间。 视野窄、修养浅将成为新闻摄影师的瓶颈。 新闻摄影还必须体现必要的人文关怀。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  第3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传播的信息。 面对新闻事件,读者和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亲密比时间更重要。 邻近性、空间邻近性、兴趣邻近性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因此,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需要转变观念。 如果摄影记者只是盲目地拍摄,缺乏与拍摄对象的精神交流,那么即使是再好的照片也会因为失去情感而失去灵魂。 人们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同的事物,但很多时候,很多摄影记者缺乏冷静或者平等的镜头来看待普通人的生活。

谢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照片。 小女孩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女孩的大眼睛流露出天真、单纯、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凝视着观众的良心和灵魂,充满了求知欲,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灵魂,让你无法逃脱。 [5]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张照片成为了整组照片的代表作品。 就连国家希望工程的主办方也用这张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志。 当人们想起那双明亮而好奇的眼睛时,就会想到山区贫困孩子上学的愿望。

因此,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关注受众、研究受众的需求,在拍摄时表现出对受众的理解和对人本身的尊重。 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有助于新闻摄影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新闻摄影需要更多有人文关怀的好照片,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5、手机报纸的发展

5.1 手机报纸的发展潜力

手机作为一种载体,被人们随身携带到任何地方,大大提高了交互性,真正实现了沟通过程的反馈。 通过互动反馈,每个用户都可以定制新闻,手机报纸编辑可以发送用户最需要看到的新闻,真正体现沟通的人性化、个性化。 此外,手机作为多媒体载体,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以覆盖一份4至8页报纸的全部内容。 这样,用户不仅可以看、听,还可以借助图片、动画等形式更深入地了解新闻。 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器官,实现新闻的多维度阅读。 而且用户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可以参与的新闻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纸质、广播、网络媒体相比,进一步体现了移动新闻的快捷性和便利性。 等等,这些都为新闻摄影的传播开辟了新的信息传播平台。 通过做到以上两点,相信新闻图片在手机领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5.2 手机报纸发展的瓶颈

手机报纸的发展有赖于手机技术的进步。 目前中国移动彩信理论容量为50K,文字+图片。 一般SP(移动数据增值服务提供商)规定文字长度在2200字以内。 对于一般新闻稿,文字容量为2200至2500条,一次可发送5至8条消息。 目前较大的手机屏幕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屏幕约为5.5英寸,完全可以清晰地观看足球比赛。 手机媒体承载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还有视频、音频信息。 目前,这部分技术已经成熟。 十几分钟的动画采用RM流格式压缩到手机上,需要1M内存。 大多数手机的容量已经达到8G、16G甚至更多,这意味着手机作为媒介的存储容量已经达到足以满足需求。 。 从手机开发商的“又大又美”的设计趋势,到如今掌上电脑越来越精致,很难预测未来笔记本电脑是否会吸收手机的通讯功能,演变成一种新媒体。 无论如何,失去载体的手机报纸将不复存在。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通过竞争、协调、融合而形成的“和谐”媒体生态,如今面临着被手机报纸打破的局面。 手机报纸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载体,势必对传统媒体发起挑战,争夺市场。 平面媒体将走向更深入的报道,广播将加强传播速度,电视将加强视觉冲击力。 手机报纸的出现也将使各种媒体的特点更加凸显,整个信息传播将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 摄影记者在拍摄时需要更好地增强视觉冲击力,体现人性的一面。

然而,“一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迅速让另一种甚至多种媒体技术‘过时’的重要原因是其他媒体成为新媒体的内容,而媒体满足了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 ”[10]手机报纸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蕴藏着许多其他媒体的特点,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拓展新闻传播市场和受众,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新事物的发展需要手机报纸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瓶颈。面对当前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0
0
收藏0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