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要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5月26日举行。8位重量级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开启了一场思想盛宴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演讲时表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进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人类知识体系日益庞大严密 ,科技要如何创新?施一公称,多样性、差异性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进行跨国界 、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他举例说 ,“2016年科研人员宣布首次探测到来自大约13亿年前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和“2019年天文学家宣布首次拍摄到黑洞该照片”两次重大的科技进展都是跨国界、跨领域 、跨学科科学家合作的。
他说,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威胁 、粮食安全等诸多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都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要通过全球科技共同体通过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过去十多年,中国快速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的中央 ,“中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 。 ”
与此同时 ,目前大国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他认为,破解合作共赢的难题在于国际顶尖人才,通过人和人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合作 ,才能让世界共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增加,受益于留学 ,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的丰富,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 。不过,在中国人才越来越丰富 ,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 ,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
“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他说,研究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 、尖端科技技术的孵化器、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西湖大学联通中西,在这里不看论文的篇数、不重影响因子 ,不重获奖情况和人才头衔,这样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创新生态,聚集了来自11个国家(地区)180多位顶尖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疫情期间 ,西湖大学开展了对世界做出贡献的研究。目前,西湖大学正在研制有望成为世界最好的抗新冠特效小分子药物 。
他认为,在21世纪 ,中国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向善,也能给世界带来福祉,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京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