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万年:要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ajseo 05-26 3阅读 0评论
“这次新冠疫情从全球范围来看,都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和不足 。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 ,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 ”

全文1079字 ,阅读约需2分钟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的“全球大流行病的应对和国际合作论坛 ”5月26日举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 、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在进行主旨演讲时表示,面对全球大流行病和慢性病管理,应该培养懂技术 、善管理、敢创新的交叉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 ,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梁万年表示,传染病的重大疫情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公共卫生对防止和遏制流行病造成的危害起重要作用 。另外 ,老龄化、气候变化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公共卫生始终面临挑战。“在这种挑战下,无论针对传染性疾病 、慢性疾病还是健康的危险因素 ,都要构建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其中,人才的建设特别重要 。”
传统观念认为公共卫生是在医学的范畴下。大流行病的防范和慢性病的管理,使大家重新思考公共卫生这一学科。“它是交叉性的学科 ,不仅靠医学、生命科学,要有广阔的视角来思考公共卫生和工科、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理学等的交叉,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 ”
他说 ,培养在重大疫情出现后能“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非常重要。这类人才应能做出形势的判断、态势的分析,进行措施和策略的建议 ,做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评价,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这次新冠疫情从全球范围来看,都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和不足 。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 ,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如何进行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梁万年表示,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更强调健康因素的多元性 、健康促进的社会性和健康服务的社区性。要推动人才培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医学模式转变 。
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等都要发生变化 。他说 ,过去培养人才多在课堂或实验室,今后要以问题为导向,走向社区 、基层和疾病发生的现场。同时 ,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除了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科,还应包括农业、计算、法学 、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要跨越学科发展边界 ,推进公共卫生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络搜集用户投稿而来,若有侵权,违法违规侵权内容请联系本站并提供必要证明,本站将及时删除违法违规内容,谢谢合作!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