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因厌食去世,“白瘦幼”校园风气需警惕

ajseo 05-27 2阅读 0评论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了一种审美,那便再没有了美 。

全文1336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南木(媒体人) 编辑/刘昀昀 校对/赵琳

▲资料图。无节制的减肥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症。图/IC photo


近日,在一部医疗纪录片中出现的神经性厌食症病例引起公众关注 。
患者小玲是一位15岁女孩 ,身高165厘米 ,体重却只有24.8公斤。经过20多天的入院抢救后,该患者仍不幸去世,去世前被形容为“轻得像一床被子 ”。在纪录片里 ,小玲身材焦虑的来源,是自己喜欢的男生,喜欢了一个比自己更瘦的女孩 。
厌食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病因复杂 、涉及多种因素 。但正如该纪录片导演在手记中所言,“为了追求极致身材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不科学、无节制地减肥 ,是引发神经性厌食症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网络上,“白瘦幼”常常被用来形容皮肤白皙、身材纤瘦的年轻女性。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从小玲和其他未成年人极端减肥的案例来看 ,“白瘦幼 ”审美已有低龄化趋势,节食减肥 、身材焦虑现象也渗透到中小学生群体 。有的未成年人即使已经很瘦了,还会认为自己胖 ,甚至节食减肥“成瘾 ”。
美从来不应该被标准化定义。极端追求“白瘦幼” ,排斥正常体型身材,是一种狭隘的审美 。在社交网络上,一些不符合“白瘦幼”标准的照片或视频被人指指点点 ,发表恶意评论,更是助长了偏激审美意识的传播。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通过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安排合理膳食结构 ,才能打好身体健康的底子。违背科学规律的减肥,不仅可能在短期内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诱发各类疾病 ,甚至可能留下一辈子的后遗症 。
这些道理,很多沉迷于减肥的青少年不会不明白,可是 ,在身材和健康之间,不少青少年还是选择了前者。当患上厌食症,可谓为时已晚 ,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康复治疗 ,而且病情可能反复,甚至导致如纪录片中女生那样的悲剧。
“白瘦幼 ”何以成为风潮,部分商家的炒作难辞其咎 。推崇“白瘦幼”审美的商业力量 ,可能是减肥机构 、医美机构,可能是主推“小码”服装的流行品牌,却无一例外能从这种审美思潮中获益 ,通过传播身材焦虑扩大市场影响,而缺乏对牺牲消费者健康应有的反思。
尤其在这个“可视化 ”成为媒介主流方向的时代,由无数影像堆积而成的网络舆论景观 ,时时刻刻暗示受众“我不够瘦”“只有穿得上小码才更美”。受这种网红经济的驱使,只有符合“白瘦幼 ”标准的形象,才有机会被推到台前 ,而当“白瘦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流量收益,就会有更多人起而模仿 。
极端减肥不可取,盲目追求“白瘦幼”只会害了自己 。对于中小学校园盛行的节食减肥风气 ,不仅家长要提高重视 、及时干预 ,学校也要尽到教育职责。比如,在日常教育中强调学生互相尊重,不以身材、长相去评价人 ,更要严肃处理“身材霸凌 ”的校园恶性事件。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了一种审美,那便再没有了美 。青少年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 ,更应该坚持自信刚强,不被畸形的审美所左右。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激扬青春,做自己身体真正的主人。
值班编辑 李加减 康嘻嘻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新京报 ”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 ” ,分享热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络搜集用户投稿而来,若有侵权,违法违规侵权内容请联系本站并提供必要证明,本站将及时删除违法违规内容,谢谢合作!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