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潭:爱国情怀强民族梦

5天前 (04-15 06:50)阅读1回复0
ajseo
ajseo
  • 管理员
  • 发消息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2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51
  • 回复0
楼主

学者小传

刘永潭,1936年生,湖北武汉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共党员。 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新型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 在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领域造诣深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他负责研究的“新制雷达及系统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我国第一个新制雷达站。 在雷达研究中,他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提出了针对大带宽信号和系统的新补偿理论。 刘永潭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泳潭资料图片

编者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性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潭教授深知这一道理,并用毕生的理论和实践诠释了“创新”二字的深刻内涵。 他曾经有一个远大的抱负,那就是在中国创建一个新的制度雷达。 为此,他带领团队艰苦奋斗,不畏困难,锐意进取,最终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时,刘永潭从来没有“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 他始终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践行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人们称刘永潭为“杂学者”。 即使我们不和这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谈雷达技术、科学研究、教学教育,只谈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他还是有东西的。说。 有说不完的话题。 即使是刚刚接触他的人,也能深深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睿智的言语和眉宇之间令人敬畏的气场。

1936年12月1日,刘永潭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家庭。 然而,生活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之中,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逃脱挥之不去的阴霾和苦难。 国家有难,百姓怎能安宁? 出生不到一年,他就和家人一起开始了逃亡生涯。 “永潭”既是一家人对生活平安顺遂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切的期盼。

“‘死了才知道一切都是枉然,却不会看到九洲一样的悲哀。王士北为中原定下日子,不忘嘱咐乃翁家祭。’ 三十年功名是尘土,八千里路是云月,莫等“少年头空,满心愁”……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写完作业,听着母亲慈祥动人的声音朗诵诗词,阐释家国大义时的激情。”

刘永潭很早就在母亲的“监督”下读历史书、背诗词、勤奋思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爱国心。 他的父亲经常告诉刘永潭,科学可以救国、振兴中华。

1953年,刘永潭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过一年预科和两年本科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深造无线电技术,作为预科教师之一。 短短的两年里,他孜孜不倦地工作,脚踏实地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1958年,刘永潭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 今年夏天,他走上了大学的平台,正式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1965年春,刘永潭参加科技攻关第一战,承担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任务,主持并提出总体设计方案。 不幸的是,还没等他完成第一个研发任务,“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1970年,刘永潭随队定居黑龙江省五常县。 积肥、耕地、插秧,他的工作暂时与无线电“隔绝”。

深谙历史进程的刘永潭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每一次挫折都变得更有动力、更坚强。 因为他知道,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曲折,逆境中的个人也必须经受住考验。

“爱国需要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几千万农民不就是这么辛苦吗?我有什么可抱怨的?” 繁重的水田劳动并没有让刘永坦郁闷。 相反,它激励他开始“合格”的职业生涯。 “农民”,却也遭受了伴随他一生的背部问题。

1973年回校后,刘永潭专业从事声表面波器件研究。 由于他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值计算,他成为系里第一个学习使用计算机的人。

1978年,刘永潭晋升为无线电系副教授。 同年8月的一天,刘永潭正在抢修防洪堤。 一份前往北京语言学院参加海外人员外语培训班选拔考试的通知,让他毫无准备地赶赴北京,走进了阔别已久的考场。 凭借扎实的“内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外语培训班的快车道。

1979年6月,刘永潭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学习、工作。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和先进的测试设备,聚集了一大批雷达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刘永坦的导师Sherman就是其中之一。 在刘永坦来求学之前,这里已经接待了大量的中国学生。 但他们大多从事科学研究的辅助工作。

了解情况后,刘永坦心里不舒服。 因此,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 刘永潭经常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我的成败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资料图片

一开始,谢尔曼分配给刘永坦大量的英国文学学习。 刘永坦凭借出色的英语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业”。 他的勤奋、努力和才华赢得了谢尔曼的信任和赏识。 谢尔曼开始请他帮助博士生,并让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洋遥感信号处理器”的部分开发。 这项技术对刘永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深知这个课题的难度。

设计——测试——失败——总结——再次测试……无数个日日夜夜在刘永坦的书房里悄然溜走。 终于,一年多后,他成功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器的研制。 谢尔曼导师评价道:“刘永坦独自完成的工程系统是最具实用价值、工程最完整的装备,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要,他的贡献是原创的。”在深造期间,伯明翰大学授予刘永潭“荣誉研究员”称号。

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雷达虽然号称“千里眼”,但也有它“看不到”的东西。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研发新型雷达系统,让“千里眼”能练出“火眼金睛”。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正在进行这项工作。

“中国也必须研制出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想做的!” 刘永潭说,“我学业取得了成功,当然要回国。在英国,无论我多么努力,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我永远都会在那里为别人工作。”当我回到祖国时,能堂堂正正地签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那感觉多舒服啊!”

1981年金秋,刘永潭完成学业后立即启程回国。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伟大的抱负——为中国打造一条新的制度雷达之路。

新系统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 在当今世界一千多种类型的雷达中,新系统雷达不仅代表了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而且在航空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区开发等领域。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曾对这种新型雷达系统进行奇战研究,但由于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等多种因素,没有取得成果。

除了基本的理论和想法之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太多的资料,更不用说相关的技术可供参考了。 对此,当时有人表示,大型科研机构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更不用说大学了; 还有人说,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耗时太长,可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他们都加入了,却一无所获……但刘永坦并没有改变初衷。

1982年初春,刘永潭专程到北京,向时任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领导汇报。 他详细介绍了当时发达国家新系统雷达的发展趋势,并讲述了自己的大胆想法。 预研部领导听得很仔细,当场做出决定,支持刘永潭的想法,希望他迅速组织科技攻关力量,尽快研制出新系统雷达。 得到支持后,刘永坦立即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准备。 他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资料,利用自己在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采用独特的信号和数字处理技术,提出了研制中国新型雷达系统的方案。 也是在这一年,刘永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经过10个月的持续努力,一份20万余字的《新系统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 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方案审查会,对新系统雷达方案报告进行了详细审查。 专题会议历时四天,最终与会专家一致投票通过了该报告。 与会的两位知名资深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如此详细的论证报告了!”

这是填补国内空白、从零开始的创举。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 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上千次实验,获取数万条测试数据,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系统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了成果丰硕。 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的成功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新系统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 50余名专家认真评审、讨论和点评,一致认为:“哈工大两年多来,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掌握了新系统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单项技术”。已进入市场,跻身国内外最先进行列,主要关键技术已被突破,证明原方案可行,具备了进一步完善雷达设计的条件。系统并建立实验站。” 此后,新系统雷达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应用和基础研究项目。

刘永坦及其团队已完成预研任务,准备完成项目并申请奖项。 不过,他认为仅仅“纸上谈兵”还不够。 国家真正需要的是进一步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 1986年,刘永潭开始主持“新系统雷达研究”,努力研制完整的雷达系统。 1989年,我国第一个新制雷达站建成。 1990年4月,雷达站完成整机调试。 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召开的鉴定会宣布:“新系统雷达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起,刘永坦和同事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新系统雷达的研制工作。 刘永潭带领研究团队与航天工业集团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研制我国第一台实验雷达,为我国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永潭在雷达与制导技术方面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由于成绩突出,1990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表示:“我的‘双院士’称号是全所集体智慧的结晶。” 确实,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科学研究活动不太可能让一个人单独完成。 新系统雷达开发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

为了开发雷达,研究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场进行实验。 在现场测试过程中,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成员经常在恶劣的条件下在测试现场连续工作数月。 他们只能在春节前一两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几天后又要回到考点。 刘永坦多次对他的团队成员说——

“与理论相比,实际情况涉及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仔细分析各种原因,一一解决。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不遇到实际问题,你永远无法提高。有些书本上都是很漂亮的理论,但应用到实践中往往发现并非如此,只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体现理论的完善。”

在调试初期,经常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 哪里有问题? 数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再加上由发射、接收、信号处理、显示等设备组成的庞大系统,任何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要从如此庞大的系统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 测试的运行状况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开发的关键。 刘永坦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检查系统中的每一个程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新系统雷达与之前的微波雷达不同。 就连航天部的专家在演示过程中也低估了它的工程难度。 购买了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后,剩下的可用资金已经不多了。 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人变得灰心丧气。 危急时刻,刘永坦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奋勇前进。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自行筹集资金,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群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冒着风雪、日晒雨淋,终于在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制雷达站。

“有志者事竟成。即使釜沉舟,一百零二个秦关终归楚国。努力的人,天不会辜负。只要肯努力,有品味。”他们的勇气,三千岳家可以吞掉吴国。” 1990年4月3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刘永坦和他的团队的新雷达技术终于让目标出现在屏幕上。 当时,全体队员都热泪盈眶,既因为成功后的狂喜,也因为8年来不为外人所知的艰辛。 八年时间,刘永坦的团队从一个六人的科研团队成长为数十人的电子工程技术研究院。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未经实践证实和丰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只有两者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是我们完成创新性科研工作的指导原则。”

虽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刘永坦觉得这还不够。 他认为,这些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无疑就像一把没有锋利的剑,美丽却无用。 这对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我们必须将实验室的结果转化为真正的应用。” 面对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选择,刘永潭再次做出舍小利大的决定。 这一次,他知道需要八年多的时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刘永坦“没想到”深受感动。 得知他的决定后,全体队员毫不犹豫地决定全力支持他。 团队骨干徐荣庆、张宁、全太凡、邓伟博、马子龙、张庆祥、于长军、赵斌等人纷纷表示:“刘老师很有才华,有魄力,善于团结大家共同努力,有问题我们就跟着刘老师解决。” 有信心。”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精神”。 这个精神是什么? 这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情怀。 刘永潭所秉持的品格和情操,是直面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是在困境中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决心,是在困难面前毫不犹豫亮剑的斗志。 他的性格和感情早已深深植根于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新系统雷达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国家、对学校、对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压力很大,但一定要把它做好。” 1997年,新系统雷达获批并正式推出,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总体单位负责研发。 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 谁都知道,前方有一条路,只能进不能退。

“一一研究,一一消除,可以说这十年我们是在解决强大的电磁干扰中成长起来的。” 回忆起从实验现场走向实际应用现场的岁月,团队成员感叹:许多理论、技术难点和空白还需要解决和填补。 加之地域、环境差异,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难。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各种无线电台、短波台和渔船发出的强电磁干扰。 确实,这并不容易。 因为这样的项目一般都是由专业机构来完成,不是一所大学能够完成的。 更何况,刘永坦的团队当时只有二十人左右。

“这些住在哈尔滨的队员,每次去基地往往都要工作两三个月,然后才能回来休息几天。” 刘永潭说:“为国家贡献力量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如此重视,把这个项目交给我们,是我们最大的荣幸,所以我们的团队成员虽然贫穷,但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感到荣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继续提高雷达性能的要求,刘永坦和他的团队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再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刘永坦孜孜不倦研发的新系统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它针对长期困扰雷达的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策,而且比其他技术更昂贵。 低,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成果将在保卫祖国海上边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6日第16页)

0
0
打赏
收藏0
回帖

刘永潭:爱国情怀强民族梦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