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 > 正文

【中国科学报】刘永潭:构筑海防长城,集结雷达铁军

1990年4月3日,山东威海,海风吹动了海滩上整齐排列的雷达天线。 这是中国第一个新系统雷达站。 驻扎在这里的科研人员们一如往常地盯着漆黑的显示屏。

但那天,新的事情发生了:屏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小光点。 起初,没有人意识到那是什么。 直到这支队伍的领队、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的刘永潭指着这个光点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人们泪流满面,互相拥抱。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 如何为其打造“海防长城”? 如何让这座“长城”装备上“火眼金睛”来预判前方敌人? 新系统雷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除海防用途外,新系统雷达在渔业、航天航海以及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沿海经济区开发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构筑“海防长城”,集结“雷达铁军”——刘永坦凭借在新制式雷达领域不可替代的贡献,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登上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

国泰民安,生活才能“顺利”

1936年冬天,在江苏南京一个温馨的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男孩出生了。 父母给他取名“永潭”,祝他一生平安、顺利。 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能永远一帆风顺呢? 仅仅一年后,他的家乡就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少年刘永坦跟随父母,从南京逃到了武汉,又从宜昌逃到了重庆。

在母亲教他背诵《满江红》的哽咽悲愤中,在父亲要求他“科学救国”的殷切期盼中,刘永潭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国泰航空,就没有国泰航空。没有人民的安宁,没有坚不可摧的国防线,就没有个人的生命。 和平与安静。

学生时代,刘永潭的成绩一直都很好。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三年级时,他得到了到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在那里他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国家派出第一批访问学者到西方国家考察学习,刘永潭就是其中之一。 他选择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就读,该校是雷达技术的发明者和最早应用的学校。 看着从未见过的尖端装备,刘永坦感慨万千:“看到国家落后造成的巨大差距,更加激励了我科技报国、努力自强的决心。 ”

最初,他的导师希尔曼教授并不太重视华人。 他给刘永坦布置了一个难题:将厚厚的雷达英文文献整理成文献综述报告。 这些知识是刘永潭以前从未接触过的。 挑战不小,但他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任务。 希尔曼印象深刻,要求刘永坦独立负责新型雷达技术项目的民用海洋状态遥感信号处理器部分。

一年多来,刘永坦潜心研究。 1980年12月25日,他制作了仿真模型。

希尔曼曾多次试图挽留刘永坦,希望他留在英国担任助理。 但刘永坦坚决拒绝:“我生命的根深深扎根于祖国的血液里。”

把“千里眼”变成“火眼金睛”

1981年,刘永潭从英国留学归来。 今年他已经45岁了,但他一生中最宏伟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次年早春,他来到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领导提出了研制我国新系统雷达的想法。

他说,雷达是“千里眼”,而新型雷达系统则是“火眼金睛”。 就雷达所见,海防安全能够得到保障,雷达新系统能够尽可能扩大我国海域的监测预警范围。

事实上,中国此前就已经对新的雷达系统进行了实战研究,但从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立项后,历时10个月,刘永坦带领六人小团队不懈努力、持续奋战,最终产出了长达20万多字的《新系统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在电脑和打印机匮乏的时代,这份20万字的报告是团队成员一笔一划手写的。 有六人写道,他们的手指麻木,手腕酸痛,后来甚至连鸡蛋都拿不住了。

当这份严谨详细的报告发布时,大家似乎看到了中国新制度雷达的希望曙光。

在航天工业部领导的支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研究团队。 1986年,该课题组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得到航天工业部的高度认可。 新系统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和基础研究项目。

“建一个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实用化!” 基于理论突破,刘永坦迅速带领团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 1988年,他们在山东威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新制雷达站。 正是在这里,中国新型远程雷达实验系统诞生了。

承载国家厚望,刘永坦乘胜追击,组建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总体单位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系雷达“国家队”问题,并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的兼容探测问题,并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新系统远程安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程列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

天下桃李满天下,报效国家才是长远

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刘永潭,从此扎根东北。 他的队伍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一支精锐的“雷达铁军”,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 从理论的原始创新到雷达站的建立和设备的实现,他们始终不畏艰险,奋勇争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的海洋强国。

刘永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师。 他从教60多年,教授过10多门课程。 即使在新系统雷达研究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也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四门课程。 在此期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成为国家级教材。 1999年出版专着《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科研院所总工程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等人才。 他经常对学生说:“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与夫人冯秉瑞教授相互扶持,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他们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成立了以夫妇俩名字命名的“基础基金会”。 永瑞基金”。

刘永坦衷心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0
0
收藏0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