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围城必阙”——箍围药在肿瘤绿色治疗中的应用

江洋、冯高飞、黄黄兰、刘传波、胡凯文、王芬、魏跃

(1.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绿色肿瘤治疗是一种“低损伤、可持续”的恶性肿瘤治疗体系,公开包括:微创手术、中医治疗、低剂量放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微创、无创”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有效生存期[1]。 治疗以中医寒热阴阳辨证为基础,采用局部与全身、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方式,为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 “箍药”作为中医外治法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直达医院、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的特点。 临床操作中,将中药制成糊剂,利用超声、CT等现代影像技术,将箍带套在肿瘤边缘的体表,通过药物抑制恶性肿瘤向外扩张。渗透。 同时张开诱导出汗,使用抗肿瘤、抗肿瘤药物,促使其趋向体表未被“箍药”覆盖的皮肤区域。 ,引导肿瘤出去。 这就是孙子《孙子兵法·军事斗争篇》所指出的“围城必固”的方法。

1 中医箍法的历史渊源

箍疗法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治痈肿,以半夏一份,炒牛脂二份,酒酿六份,用鼎,如为口,以敷药,药不全用,只用圆一寸,干了,再敷,药汤洒之,即可。 其中明确规定,治疗下颌痈肿时,用药膏将病灶包围起来,中间留一个洞。 待药物干燥后,重复治疗。 这样,毒素就会通过药物周围的缝隙排出,而不会扩散。 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了圆周医学的机理和方剂。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真伪》中指出:“疮四边肿,其效是涂药紧创,而不开裂”。 他认为,疮初出现时,宜涂金粉于四侧,以解毒消肿止痛; 疮溃破后,用铁桶药膏覆盖,疮根会逐渐缩小、收紧。 临床用药时宜温性散结、祛瘀解毒。 不要单独使用感冒药,这会导致冰冻肌肉,使溃疡难以腐烂和愈合。 护场理论对于判断疾病预后的好坏具有重要作用。 明代王肯堂在《证治指南》中记载:“发生疖肿时,身热头痛,手足轻,饮食正常,疖肿周围”。现代研究将箍药的范围、功效与护场理论相结合,认为“红肿四面而不散”,所应达到的防护场是形成痈肿的原因,毒邪仅限于一定范围内,不会向外扩散[3];绿色癌症治疗理念认为,防护场是善与恶斗争产生的防御范围。其形成实际上是为了调动体内正气的聚集,对抗外邪的围攻,并从微观角度进一步探讨了防护场与肿瘤微环境的密切关系[4] 。

2 箍医学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

明代徐灵台在《医学起源论》中提出:“外科最重要的是外治,而外治中,周医学尤为重要”。 这凸显了圆周医学在中医外科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诸毒最忌之处,在于散而不高处;诸邪四面相会,气血聚成痈”。 在治疗上,“唯有周围的药物,才能将其斩断,不让其凝聚。则周身的火毒就无法到达,积毒不能透入皮肤,势必向四周蔓延,造成但如果周围的药物能够克制它,不让它扩散,那么气就会积聚而外泄,这样的话,形就小,顶高,就容易流脓溃烂。 ” 在选药上,方法是“祛痰解毒,敛筋敛火”。 清末医学家张锡春在《医学中参西录》中记载,他用五倍子、三七、苦苡、重楼、白芨为外周药,治疗脊旁疮疖、溃疡。 他说他其实是按照徐的方法做的。 ,用周围的药物捆绑疮根,防止毒气蔓延,也阻挡周身的热气灌入疮口,疮口就容易愈合。 现代研究表明,包扎药物常用于血管外科疾病,特别是静脉炎和糖尿病足的治疗[5]。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足部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引起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部组织破坏。 糖尿病足能否有良好的预后与保护野的形成密切相关[6]。 围药的方法是“散时收之”,用熟石膏、软木等药箍将疮口、溃疡围住,使“脓”“易热而不宜移”,促进脓肿的定位; 积极促进保护场的形成,从而加速伤口愈合[7]。 毒蛇咬伤是中医手术箍疗法的另一大优势。 采用虫蒌、黄柏、天南星等清热解毒药物,不断地箍在伤口周围,起到解毒消肿的作用,抑制蛇毒的蔓延,患者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局部症状并促进患肢功能障碍的恢复[8]。

3 箍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说文解字》云:“瘤,指肿胀,因病而留声。” 宋代《圣济总录》记载:“瘤者,义也。” ,它会留下来并且不会消失。 气血运行不失去正常状态; 瘀阻则虚乘隙,则生肿瘤。”宋代医学家杨士英在《任斋志治妇医方论》中对此有这样的记载:具体解释,形容为:“上高下深,如洞,悬枝繁,毒根深,穿孔。”在治疗恶性肿瘤上,内治与外治相同。就是《礼义骈文》中说:“内治之理,外治之理,内治之药,外治之药。 差别就是法儿。”绿色治疗体系规范了中药肿瘤的外治法,一是:直接去医院,二是:把未完成的剔除,已完成的先剪掉,然后将它们拉出[9]。

“断”就是切断,切断肿瘤周围的血液供应。 《药源论》云:“若传经之邪未至,先擒之,则敌人要道被断”。 如果切断了肿瘤的营养供应,癌毒就会被消除。 气血得到补充,逐渐自然消退。 方剂方面,以三黄二香散为基础方剂。 《伤寒论》载,外敷治“肌肤间小黄疮如粟米”。 黄连、黄芩、黄柏用来泻一切火,不腐烂皮肤,胡希书先生说“三黄消炎散肿,二香化瘀止痛,非常好”。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痈的人”[10]。 在这里,它们被用作箍药的主要处方。 它性味苦、寒,具有很好的收敛、滞血作用。 它与锻龙骨、锻牡蛎、五倍子等收敛收敛的药物配合,将癌毒困在局部。 两种毒邪肆意蔓延。 《内经》云:“正气存于身,则邪气不能受;邪气聚之处,则气虚”。 《医宗必读·积篇》云:“气之积,则正也”。 不足则邪邪乘虚而入。”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癌毒过多,正气不足以平衡,为了防止毒素向外扩散,必须要补气。注意使用补气药物的同时,积极对抗癌毒。即:《医学本源论》云:“病已晚期,不宜过治。” 如果元气执着于老,它就会老。 若病衰,则力竭。 如果病情好转,就会更加尖锐,所以会敲击穴位。”研究表明,保护野的形成与恶性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保护野的存在对于恶性肿瘤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抑制肿瘤扩散、保护人体正气有重要意义[11]。保护场的形成需要人体自身气血充足而旺盛[12]。黄芪是疮科圣药《神农本草经》说有治疗痈肿久脓、排脓、止痛、补虚的功能,生黄芪比烤黄芪具有解毒排毒的功效,可以使用《丹溪心法》云:“痰凝于血瘀,则成痰。”朱丹溪认为“诸病皆痰所生”,“凡有痰浊者”。中下肿块是痰”,所以肿瘤的病因是在治疗中,要经常加用半夏、贝母等药物,祛除顽痰,从而达到散瘀消肿的目的。 清代高秉钧在《疮科经验》中提到“治一切疮痈之后,去毒去腐,以便长出新肉”。 通过“切”的方法将肿瘤包围在局部角落后,必须用“拉”的方法来促进肿瘤的消散。 具体用药必须根据辨证施治。 皮肤颜色不应发红,摸起来不热,按时不痛。 局部证候归为寒瘤。 据《外科辨证论治全胜记》记载,治疗阴道坏疽的方法:“除麻黄外,不能开药”。 “治痰,除肉桂、生姜外,生姜不能解寒痰。” 用此三药,以其辛温性,化寒痰,蒸温温毒,用药软化痰。 常用龙骨、牡蛎、铁线莲等软化肿瘤,以利其消散。 对于局部红、肿、热、痛的肿瘤,以及热证肿瘤,常采用金银花、金银花、连翘等清热泻火,并采用凉血中药外敷。扩散热量[13]。

4 病历示例

夏某,72岁,女性,2008年因上腹痛到湖南省肿瘤医院就诊。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腹膜后巨大混合肿块,并接受了手术。 术后病理显示:来源于胰腺的实性假乳头状瘤。 2017年,湖南省肿瘤医院CT检查显示:右侧腹膜后肿块,性质待定,胰腺肿瘤复发,肝脏多发结节,性质待定。已确定,并排除转移。 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术后风险较高,与家人沟通后,未进行手术治疗。 2019年7月3日因上腹痛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胰腺后方可见约18.08 cm×10.43 cm的混合肿块。 区暗区可见散在光点回声,实性部分回声中等,肿块与胰头界限不清。 CDFI:周围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下腔和腹主动脉受压,胰腺和脾静脉向前移位。 患者出现腹痛、明显饱胀感、食欲不佳、睡眠不佳。 根据患者肿瘤病灶,通过超声定位肿瘤范围后,沿肿瘤边界外敷中药限制肿瘤:瓦楞45克、五倍子30克、大黄24克、贝母30克、半夏、紫菜各15克。 带鱼3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 黄芪30克。 另外,将中药消瘤方敷于肿瘤上:半夏18克,肉桂15克,生姜15克,猫爪草30克,麻黄15克,细辛12克,地龙肉30克骨头、牡蛎30克。 白介子15克,黄芪30克,艾草10克,威灵仙30克。 7月10日:复查超声:肿瘤大小(12.2厘米×9.8厘米)较之前明显改善。 病人的腹痛减轻了,饱腹感消失了,吃得更好了,睡眠也改善了。

5 总结

中药外治是绿色肿瘤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方法简单、安全、无痛,医院可直接接入,最大限度地针对性攻击肿瘤。 箍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因其具有“截断”和“缩回”的功能,特别适合治疗肿瘤。 恶性肿瘤现在普遍被认为是慢性病,治疗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本文以环围药联合消瘤方治疗胰腺肿瘤一例为例。 本文通过治疗前后超声图像对比,简要阐述了环向环绕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及绿色肿瘤治疗在肿瘤外治中的指导思想。 ,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0
0
收藏0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